![]() |
主要內容開始
以“震動”感知世界,MIT開發的這款設備可讓視障人群擺脫盲人手杖盲人或視覺受損的人使用的白手杖是一個設計、操作簡單而且又耐用的工具。 儘管技術在過去的一個世紀中不斷進步,但我們並沒有發明出一種比這根有著金屬尖端的棍子還實用的工具,來為存在視力障礙的人提供幫助。 不過,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研究人員一直在為解決這項問題而努力:他們在研究一種可穿戴設備,也許在未來這款設備就能取代白手杖。 這款設備的主體是一台植入了微型電腦的3D照相機,使用者需要將它掛在脖子上,這樣鏡頭就剛好位於胸前的位置。 相機首先識別物體的具體位置,然後將信號轉換為脈衝式的觸覺振動,從而就能讓佩戴者就能知曉物體的位置。 而且,根據物體的種類和遠近,設備振動的模式和頻率也會有所不同。 該團隊稱,腹部是振動帶放置的理想位置,它不僅靈敏度適宜,而且又不會影響其他的感覺。 而因為視力受損的人群往往會非常依賴聽覺,所以在產品的早期測試階段,研究者就沒有將音訊指標納入其中——這也可以理解,畢竟,腦袋邊上的嗡嗡聲很容易分散注意力。 這個系統還加入了物件識別功能和盲文板來識別特定的物件,比如用“t”代表“table(桌子)”,用“c”代表“chair(椅子)”。 而且它的識別能力要比普通手杖高超許多,比如說它可以識別用戶面前的椅子是否是閒置的。 “這個系統協助使用者完成的任務要遠遠超過白手杖所能做的”,MIT電腦與人工智慧實驗室(CSAIL)負責人Daniela RusDaniela Rus如是說道, “比如在酒店大堂找到一把椅子並判斷它是空的還是有人使用。對於普通人來說,這種事情簡直是小菜一碟。 不過閉上眼睛想像一下,你如何僅憑藉一根只能提供點資訊的白手杖,在人潮湧動中找到一把空置的椅子呢?” 研究人員已經在實驗室對視力障礙人士測試了這個系統,效果很不錯。就拿“找椅子”的實驗舉例,這個系統能夠將意外碰撞的風險降低80%。 這些人還在MIT的大廳裡進行了實驗,他們與行人碰撞的幾率減少了86%。 不過,這個設備還處於早期開發階段,目前僅有10名左右的志願者體驗了這個系統,所以如果真的要讓它成為視力障礙者的可行選擇,團隊還需要進行大量的後續實驗。 而且,想要讓這個設備真正取代手杖,可能需要更久的時間。儘管如此,Rus對於產品未來的商業化還是十分有信心的。 “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中,從太空旅行的導航到生活中的各種瑣事,電腦幾乎能夠在所有事情中為我們提供幫助。理所當然,我們為視力障礙人士提供的幫助應該遠遠超過一根老派的手杖。” Rus說道,“而且這種?明並不是對現有的設備進行改裝,或是賦予現有工具以新的使用方式,而是與真正需要的人群合作,來瞭解電腦怎樣才能夠增強這些視力障礙者的能力,讓它成為他們的眼睛,然後以此為目標不斷開發新技術。” 【獵雲網(微信號:ilieyun)】6月6日報導(編譯:蔡怡然) 本轉載自 :獵雲網(微信號:ilieyun) http://www.lieyunwang.com/archives/320107 |
若你有資訊希望在此網站與大家分享或有其他查詢,歡迎
按此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6-2016 |